简 介
近期消息
现任领导
研究方向
科研队伍
科研成果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
学术委员会
年度报告
 
 
古生物研究室
古环境与化石能源研究
古DNA研究室
人类学与生物考古研究
综合技术室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多年来,实验室成员在地史时期生物起源与演化、生物考古、分子生物学、沉积与化石能源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生物考古及油页岩等三个研究领域最具特色,其总体水平居我国同领域的领先或前列地位。主要成果包括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2篇,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1篇等。

近5年来,实验室成员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文章40余篇,EI检索文章6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7部;获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其它奖10余项。早期被子植物研究成果曾获“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一),并入选美国《发现》杂志“2002年百大科学新闻”。



1.古生物学

实验室建设二年来,古生物学研究室在辽西-内蒙古东部早期被子植物、黑龙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辽宁本溪石炭纪本溪组生物群及地层、吉林及新疆侏罗纪-白垩纪蜥脚类恐龙新发现等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早期被子植物“十字里海果”的论文2007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植物群的论文2007年在德国“森肯堡科学学报”(CFS)发表,黑龙江陆相K-T界线研究已进入“厘米级”阶段,其成果在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2006,北京)及中美第三次古生物学家双边会议(2007,美国丹佛)上,受到广泛好评;博士生郎嘉彬等在辽宁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命名剖面上首次发现距今约3.1亿年的、国际莫斯科阶标准牙形刺带化石“娇美异颚刺” (Idiognathodus delicatus) 和“泊道尔斯克异颚刺”(I. podolskensis)等,大大提高了辽东地区石炭纪本溪组的研究程度和时代确定精度;吉林九台蜥脚类“九台龙”的命名和新疆侏罗纪蜥脚类恐龙足印等化石的新发现,也具有重要生物演化意义。二年来,古生物学研究室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部,论文集2部,新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2.古环境与化石能源

实验室建设二年来,盆地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研究室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省级、中国石油公司等十几个科研项目,在油页岩资源评价、成矿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我国页岩油资源具476.44亿吨的储量(地质资源量)、吉林省的油页岩资源占我国的一半以上。上述成果对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加强油气资源的宏观调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制定“新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起到指导作用。2007年先后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吉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吉林省油页岩资源评价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各1项。出版了《油页岩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论文集》1部,成为我国油页岩研究领域又一最新成果。此外,在盆地演化研究指导化石能源找寻方向等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在大庆及伊通莫里青钻探中均获得高产油流,验证了课题组提出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湖底扇成藏模式在油气勘探中的可预测性,为吉林油田的勘探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2006-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国土资源部“十一五”重大创新项目和吉林省科技厅重大项各1项。目前在研项目共50项(其中含973 项目1项,省部级 1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2007年新增加 16 项;现有科研总经费1602 万元。2006-2007年共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 论文6篇,EI论文1篇。
























3.生物考古

实验室建设二年来,人类学与生物考古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含专项)等科研项目。2006-2007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28篇;朱泓等撰写的《老山汉墓女性墓主人的种族类型、DNA分析和颅像复原》论文获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在研项目共10项,其中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专门项目1项;现在研总经费约310万元。现研究室标本库古人骨收藏量已达到约3000例,收藏量居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首。


4、分子生物学

实验室建设二年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科研上取得迅速进展,仅2006-2007年就发表论文28篇,其中包括SCI检索12篇。在二里头古绵羊DNA(J. Archaeol. Sci., 2007)、中国北方古代马线粒体DNA 分析(Progr. Nat. Sci., 2007)、辽代契丹人群的古DNA序列(Chem Res Chinese Uni,2006)、拓跋鲜卑人群线粒体DNA(FEBS Letters,2006)、新疆塔里木及山西古代人群遗传结构(Progr. Nat. Sci., 2007)等研究中,均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对契丹族的遗传结构、人种、族源以及流向等研究,填补了契丹族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空白;拓跋鲜卑DNA遗传学研究对了解拓跋鲜卑的起源、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古代人群遗传结构研究首次在1400 年前的中原地区发现了西部欧亚特有的单倍型类群。此外,2006年又新出版教材1部(简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7年新增加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









 
 

版权所有@2007 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省·长春市·西民主大街6号
电话:(0431) 88502587, 88502598
传真:(0431) 88502427, 88502598